发布时间:2025-06-27来源:admin
从2016年起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单位需定期发布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信息,其中前者需每月一公开,后者需一季度一公开。
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绿网”)对31个省级环保部门(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澳门、台湾)的水源水质公开情况进行了观察,形成了《2016年全国饮用水水源水质观察报告》。
通过观察分析发现:
1.2016年仅有7个省(区、市)未发生过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
2.16处水源全年12个月连续超标。
3.地下水水源超标比例明显高于地表水。
4.内蒙古、黑龙江和浙江地区水源污染相对严重。
5.年内发生多起突发水污染事件,带来重大饮用水安全风险。
全国总体水质状况:
2016年度,全国共公开1333处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仅7个省(区、市)在2016年未发生过水源地水质超标。
各省水质超标水源地中,竟然有16个全年12个月持!续!超!标!另外,全年累计水质超标3个月及以上的水源地竟也达到63处。
超标状况:不超则已,一超惊人
有些水源地水质不超标则已,一旦超标就达到惊人的差!在统计的数据当中,竟然有12个饮用水水源地一度超标至最差的水质级别(地表水劣Ⅴ类,地下水Ⅴ类)。这种水别说作为饮用水水源了,就是直接的人体接触可能也是不建议的。另外还有3个水源地存在重金属锑和铊超标,这两种金属均有较强的毒性!
2016年发生多起突发水污染事件,带来重大饮用水安全风险。其中包括广东省肇庆怀集县铊超标事件、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水厂水源锑超标事件、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水源铊超标事件,但是未见相关超标成因分析及相关调查结果发布。
水源类型:地下水超标情况严重
全国1333处水源地中,约有3/4为地表水水源地,1/4为地下水水源地,北方多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下水水源超标比例明显高于地表水水源,且污染的持续时间较后者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