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6年江苏常州“毒地”事件真相大追踪 氯苯超标近10万倍

发布时间:2025-06-17来源:admin

        随着5月底“土十条”的出台,土壤污染治理战役的全面打响,近年来的土壤污染事件也被再次曝光。比如今年4月震惊全国的常州“毒地”事件,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近500名学生被检查出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症状,个别学生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经调查发现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被指向该学校北边的一片化工旧址,而该地块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氯苯浓度分别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们不得不深思:究竟是何原因引发的此次“毒地”事件呢?其背后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环评报告存瑕疵,监管失力

       据悉,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建校地址与重度污染土地仅一路之隔,在改污染土地之上曾经是三座大型化工厂。在营期间多有生产像克百威、灭多威等剧毒类产品,且将有毒废水直接排出厂外,并将危险废旧物品掩埋地下。

       而在该地的环评报告中则显示其土壤监测达标,适宜学校用地。事实上,经过调查发现,改环评报告存在严重瑕疵。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曾指出,这份环评报告中只考虑了氨氮、重金属、PH值等常规的污染物指标,而没有考虑到农药的成分。此外,环评报告中有指出“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并建议“本地块严禁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然而即使是这样还是得出了“土壤监测达标,适宜学校用地”的结论,并通过了环评。

       学校未批先建,氯苯超标近10万倍

       此外,常州外国语学校还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据调查,作为建校依据的环评报告的批复时间为2012年3月31日,而学校奠基施工时间却是2011年8月21日,比环评批复时间整整提前了7个多月。2015年9月,大批学生入校,而污染土壤修复还尚在进行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地块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氯苯浓度分别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相当于一枚“生态炸弹”,按规定,此地块上不应有长期居住人群。从上世纪70年代举世瞩目的美国“拉夫运河事件”中人们就必须警醒化学污染的危害。当时美国纽约因倾倒了大量有毒废弃物的拉夫运河上建造住宅和学校,导致居民不断发生各种怪病,比如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等,而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中,也是在环境敏感区建校,对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土壤修复工程滞后,施工不当

       事发后,环保部、江苏省政府介入调查,教育部也对学校污染问题启动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常州市政府发出一份情况说明,多次用“达标”,来描述校园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等环境监测指标,而把部分学生身体出现异常的原因,归咎于附近化工企业原址的修复调整工程施工操作不当,称“2015年12月份,由于防护不当,修复过程中散发异味引发环境投诉”。

       各方回应,矛盾不一

       面对“毒地”对孩子们生命健康的威胁,各方回应不一。常州外国语学校称“秩序正常,至今未发现白血病病例”;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则坚持“毒地”没问题;环保部称已与江苏成立毒地事件调查组;而常州医学专家组也承认“毒地”学校学生体检异常。

       从这几方的回应来看,校方和监管方的“正常、没问题”和医院方的“体检异常”形成鲜明的矛盾对立体。由此可见“毒地”事件的背后不仅仅是土壤污染的问题,更反映出整个土壤污染产业链当中各监管部门的“装睡”和校方的“重利”问题,使得悲剧不断发生。